如何种植生姜?

生姜,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是我们做菜时的重要辅料之一,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因此有的朋友会选择在自家的后院种上一些生姜,那么,生姜应该如何种植呢?

生姜的种植方法比较简单易学,主要应注意播种时间,土壤的选择,注意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接下来就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Table of Contents

生姜的生长周期

一般生姜从催芽播种到收获需200天以上,比一般蔬菜生长期要长。生姜的生长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根茎休眠期四个阶段。

发芽期

从种姜幼芽萌动到第一片姜叶展开,为发芽期,一般需40~50天。此期生长量很小,主要依靠种姜的养分生长发芽。

幼苗期

从展叶到具有2个较大的侧枝,为幼苗期,即所谓的“三股杈”时期,需65~75天。这一时期以主茎和根系生长为主,生长量不大,生长速度较慢,是为旺盛生长打基础的时期。

旺盛生长期

从“三股杈”到收获为茎、叶和根茎的旺盛生长期,也是产品器官形成的主要时期,需70~75天。旺盛生长期的前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后期以根茎生长和充实为主。

根茎休眠期

生姜不耐寒、不耐霜,初霜到来茎叶便遇霜枯死,根茎被迫进入休眠。

种植时间

生姜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一般5厘米地温稳定在15度以上的时候开始播种。

土壤的选择

生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地栽种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长也不好。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通气与排水良好的壤土种植最为适宜。

播种

姜种块的重量宜为50~75 g,每块上留1个长势健壮的短。播种前为了便于操作,先起垄,深10厘米左右即可,在垄沟内浇适当的底水,使垄面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

播种方式可采取平播法,即在播入姜块时保持水平,用手将其按压到泥中,保证姜芽大致与沟的表面高度一致,播种结束后及时覆土,厚度在4.5 厘米左右,然后将表面充分耙平。

在播种时要注意株距,每株之间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行距保持在40厘米左右即可。

水分管理

生姜的根系不发达,耐旱抗涝性能差,故对于水分的要求格外讲究,在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过湿对姜块的生长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所以应合理浇水,确保植株正常生长。

出苗前

一般不需额外浇水。

幼苗期

幼苗期虽需水不多,但根系吸收力弱,应小水勤浇,浇后浅耕保墒。夏季勤浇水,可降低地温,以早、晚浇水为好,田间积水过多应及时排涝。

生长期

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后,需水量增多,应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5%~80%。

收获前

收获前3天浇最后一水,以便收获时姜块上可带潮湿泥土,有利于贮藏。

施肥

生姜极耐肥,对钾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在栽种之后要施足基肥。

当萌发新的分枝1~2个、苗的高度为2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追肥。

姜苗处于“三股杈”阶段,是生长的转折期,此时应进行第二次追肥。

生姜进入膨大期后,要加大肥料的施入量,此时应进行第三次追肥。

培土

姜的根茎在土壤里生长,要求黑暗、潮湿,需要进行培土。一般于“三股杈”阶段结合拔草和施肥,培土2~3次,防止根茎露出地表。

病虫害的防治

生姜种植过程中常发生病害主要有姜瘟病、叶枯病、斑点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是生姜螟虫、甜菜夜蛾、生姜蓟马。在发现病虫害的时候一定要及早处置,防治病虫害的扩大。

采收与存储

姜不耐寒,通常于初霜到来之前收获。需要观察生姜的枝叶是否已经变黄并且出现枯萎,这时就可以开始采收了。收后自茎杆基部削去地上茎(保留2cm~3cm茎茬),不需进行晾晒。

姜收获后贮藏期间,最好保持在10~15℃和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使其生理活动减弱,减少养分消耗,防止受冻和姜块失水干缩。

小贴士

  • 吃生姜时最好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
  • 不要吃腐烂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 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